
据案件聚焦、潇湘晨报报道,2022年7月,上海普陀区一名外卖员小冯骑电动车进入小区时,被缓慢关闭的电动门撞倒,导致颈部脊髓损伤,经鉴定为工伤八级、十级伤残。法院认定物业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,判赔医疗费、残疾赔偿金等共计21万余元,物业上诉后仍维持原判。这场事故因“职业伤害保障金能否抵扣侵权赔偿”等争议点引发热议,最终法院明确:社会保险与侵权赔偿性质不同,不得重复抵扣。
更扎心的是,这场事故暴露了新业态劳动者生存的困境。外卖员、快递小哥每天在刀尖上行走,可他们的“安全权”却被层层推责:平台算法催单、车辆限速罚款、物业设施“标准化”……而当事故发生时,职业伤害保障金成了唯一的“救命稻草”,但这点钱真能覆盖医疗费、误工费和后半生的康复成本吗?反观德国,外卖员工伤可直接由雇主和责任方全额赔偿,而我们却还在争论“能不能重复索赔”——这差距,何尝不是制度性的冷漠?
展开剩余40%还有个问题值得深挖:物业的“安全义务”到底该管多宽?电动门的启闭速度、外卖员的通行频率、特殊群体的应急措施……这些细节本应被纳入管理规范,可现实是,多少小区的门禁系统成了“定时炸弹”?事故后,上海物业协会紧急修订规范,要求设置“特殊时段延时门禁”,但这“亡羊补牢”之举,能否换回逝去的生命?
这场判决虽为小冯讨回公道,但21万的赔偿金背后,是多少个外卖员在“速度与安全”间的无奈挣扎?我们呼吁:物业别再用“制度常规”当免责金牌,平台也别让算法成了伤人的利刃。城市的进步不该以牺牲底层劳动者的健康为代价。
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?
欢迎留言讨论——让每个奔波的身影,都被温柔以待。
发布于:广东省配配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